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美丽宜居新大足
更新时间:2014-12-18 10:52:51  来源:重庆日报   点击:
\

\
投放生态鱼
 
  核心提示>>>>
  地处成渝经济区腹心的大足,取“大丰大足”之意而得名,多年来一直将生态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将城市镶嵌于青山绿水之间, 并在2004 年率先创建全市首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2011 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双桥区、大足县,设立大足区。新成立的大足区秉承“生态立区”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并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大足的目标。
  当前,大足区环保工作正在按照“135”(“1”即以“国家级生态区创建”为一个统揽,“3”即以“玉滩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四清四治’专项行动、环保基层组织建设”为三个重点,“5”即以“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为环保‘五大行动’)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计划到2020 年,把大足建设成为一座碧水青山、绿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谐宜居的生态文明城市。
  以玉滩湖整治为重点 掀起“治水风暴”
  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区……在一个个荣誉光环的背后,鲜为人知的是,大足却是渝西地区最缺水的区县之一。
  原来,大足地处沱江水系与涪江水系的分水岭上,区内并没有大江大河。因此,水库就成了大足区城乡居民最主要的饮用水源地。
  2011年底,随着我市“一号水利工程”——玉滩湖下闸蓄水,一个涵盖大足、荣昌大部分区域的骨干控制性水源工程——玉滩湖正式形成。
  “玉滩湖属于典型的珍珠串型湖库,主要来水分别是大足区上游水库、化龙水库、龙水湖水库、响水滩水库、玉滩水库和荣昌县高升桥水库。”大足区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玉滩湖正常库容1.99亿立方米,平均年均入湖水量4.505亿立方米,湖水面积53.32平方公里,流域面积达2114平方公里,流域汇水范围涉及大足区、荣昌县26个街镇。
  玉滩湖对于大足的重要性,堪比长江这条“母亲河”对中国的重要性。如何围绕玉滩湖做好大足的水环境保护工作,推动全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大足区委、区政府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为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维系好玉滩湖流域良好的生态系统,保障百万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多年来,大足区一直将玉滩湖流域生态环境整治列为全区的民生工程和年度环保工作重点项目加以推进。以玉滩湖整治为重点,全区掀起了一场“治水风暴”。
  狠抓工业污染治理是保护水环境的首要工作。大足区持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活动,强化对重点水污染企业的监控,先后取缔非法洗煤点3家,关闭6家废旧油桶焚烧加工厂、13家电镀公司、52个电镀车间和酸洗作坊46户;投入800万元启动龙水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建成了投资1.5亿元的金属表面加工区和5000余万元的酸洗集中加工区。
  与此同时,大足区还在次级河流沿线建成22个场镇垃圾收运站,实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长效机制;完成了玉滩湖流域10.5公里河道清淤,清淤量60余万立方米,关闭了禁养区内27家养殖场,取缔流域内河段网箱养鱼300余口,并实施农村连片整治,从源头上治理玉滩湖流域的生态环境。
  为保持玉滩湖水质稳定在Ⅲ类,确保整治工作常抓不懈,大足区建立了河段长总负责制、整治任务倒逼制、污染企业退出制、目标考核监管制、环境管理常态机制等长效机制,扎扎实实推动整治工作。
  这些扎实的工作推进,离不开区级财政的支持。
  据悉,近年来,大足区先后投入1.2亿元实施玉滩湖流域城区段景观工程,在8公里的城区河段建设12个景点;并向玉滩湖流域投放生态鱼10余万斤;同时,投入600万元收购和关闭玉滩湖经营性船舶60艘;投入5500万元在玉滩湖流域新建污水处理厂7座;投入8222万元生态移民909户。
  大足区针对玉滩湖的整治工作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支持,玉滩湖与其他省市的14个湖泊获得国家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该专项资金项目内容包括生态修复与保护、污染治理、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及渔业养殖污染调查。这也意味着玉滩湖这一关系到百万群众的重要水源地将得到更好的保障。
  开展“四清四治”专项行动
  确保环境安全
  环保“四清四治”专项行动是今年全市环保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所谓“四清四治”,就是清理整治环评“三同时”、清理整治排污权、清理整治风险源、清理整治监管点,目的在于摸清污染底数,解决遗留问题。
  今年3月,大足区正式启动“四清四治”工作。由于该专项行动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启动之初便得到大足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
  全区成立了环境保护“四清四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负责统一指挥、协调整治工作以及研究“四清四治”工作的重大问题,确保“四清四治”专项行动顺利开展。
  “不仅如此,我们还制定了《大足区环保局‘四清四治’实施方案》,对‘四清四治’工作开展进行提前的周密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总体要求,并将工作任务和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个人。” 大足区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大足区将“四清”阶段划分为动员部署和清理检查两个阶段,并将清理检查阶段进一步细分为清理摸底、全面清查、表格审核、数据录入四个步骤,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一步一步推进工作。
  为了让工作落实到实处,大足区23个镇街被分为7个片区,与之配套成立7个“四清四治”专项行动督导组,分片区督导该专项行动的工作,并把调查表格分为9类,与相关业务科室进行一一对应,公开负责人电话,由相关人员分类进行指导,确保各镇街按时完成各阶段目标任务。
  同时,大足区还成立了7个入户调查小组,分片区开展入户调查、表格填报及收集工作。由区级部门、镇街、村(社)三级人员组成的联合调查组深入到各村各社开展调查,确保清查全面,不留死角。
  为了配合好区级相关部门和各街镇开展“四清四治”行动,大足区环保局还组织60余人次开展业务培训和专题培训,并创建专项QQ群进行业务交流,安排专人解答相关疑问。
  在“四清四治”专项行动上所进行的这些努力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统计数据显示,自专项行动启动以来,大足区通过入户调查、资料收集、信息录入等环节,共清查出各类污染源3891家,已关闭或搬迁967家,并对清理出污染源按照“四个一批”的原则进行整治。目前,大足区已基本完成3890家污染源的分类工作,整治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环境应急能力显著增强
  环保队伍能力大幅提升
  近年来,全区整体环境质量得到连年提升的同时,大足区环保基层组织建设也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
  今年,大足区投入2200万元用于区环保局配置监察、监测、应急、宣教、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建立了陆上移动监察、监测、应急平台和玉滩湖水上移动监察平台,并购置了高压水炮车、扬尘自动监测车、监察快艇、清漂船等设施设备,还在玉滩湖建立了3个环境自动监测站,实现对湖水水质的自动检测。
  “目前,区环保局大部分硬件装备达到地级监测中心水平,有些还达到了省级监测中心水平。可以说,我们的硬件水平在全市区县环保系统中居于前列。”大足区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此基础上,区环保局今年继续投入405余万元,为全区27个镇街环保办配备环境监察执法车辆、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便携式执法箱、录音笔、打印机、照相机、摄像机。
  除了硬件设施的投入,大足区环保局在人员培养等“软件”的建设上也做足了工作。
  今年初以来,大足区先后开展了全区环保干部业务培训以及监察、监测业务大比武和新《环保法》培训和测试,培训内容包含当前环保工作的形势分析与思考、国家级生态区建设与农村环境保护、环境应急、建设项目环评与“三同时”管理、污染控制与总量减排、环境监察执法、环境舆情与媒体应对等。区环保局相关人员、各镇街环保员近500余人次参加了内部和赴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的培训,提高了业务水平和工作处置能力。
  此外,大足区还编制了全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建立了环境应急队伍,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集中整治行动,建立风险台账,制定“一企一册”治理措施,有效遏制环境污染事故,并多次在红蝶化工和元和化工、宇立金属等企业开展了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通过风险隐患防范,做到“大事不出、小事少出”,维护全区环境安全。
  从玉滩湖的环境整治到“四清四治”专项行动的开展,再到环保基层组织和环保队伍建设,在扎实做好全区环保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大足人步履坚实,从未停歇。
  大足区环保局表示,下一步,全区环保工作将在《大足区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指导下,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环保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业务水平,争取早日把大足区建设成为碧水青山、绿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谐宜居的生态文明城市,推动全区环保工作再创佳绩。
 
文/张樟 徐松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大足区环保局提供
 
链接>>
大足区环保“五大行动”成果摘要
以次级河流整治为重点 攻坚“碧水行动”
玉滩湖生态环境治理成功申报为国家重点支持项目,地方筹措资金4.2亿元。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全区次级河流水质总体达到Ⅲ类,取得阶段性成效。
全区新建成15个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和配套二三级污水管网,次级河流沿线场镇污水收集率达到60%以上;关停电镀酸洗企业112家,并新建投用环保型电镀园区和酸洗中心。
实施濑溪河城区段、龙水段10.5公里河道清淤,打造城区8公里河道景观工程。
以扬尘控制为重点
巩固“蓝天行动”
重点加强对道路扬尘、机动车尾气、燃煤设施等六大方面的管理,城区主干道机械化作业清扫率达到80%以上,次干道人工清扫保洁率达100%。
对机动车尾气实施简易工况检测治理,查处销售不合格车用燃油(气)加油站22家;在煤矿强制安装降尘设施,对燃煤设施加强排污监管。
以“四减一防”为重点
推进“宁静行动”
开展噪声源头预防,减少社会生活噪声、减缓交通噪声、减少建筑施工噪声影响、减少工业噪声污染,创建市级安静小区3个,城区噪声达标区域覆盖率100 %,城区噪声平均值同比下降0.5分贝,噪声投诉同比下降12%。
以“三项工程”为重点
实施“绿地行动”
实施山体修复工程,对巴岳山等山体进行植被修复,新造林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1.6%。
实施城乡绿化工程,城区绿地率达44.3%,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8.9平方米。
实施土壤修复工程,开展土壤调查,启动农村土壤治理试点;与重庆大学合作编制“龙水老电镀园区土壤修复方案”,消除重金属污染隐患。
以“三项整治”为重点
开展“田园行动”
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整治,新建人工湿地15座,受益人口达2万余。
投入2250万元,对11个行政村实施村庄连片整治,创建市级生态镇1个、市级生态村3个。
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整治,建成投运场镇垃圾转运站22个,逐步形成“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
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实施“养殖污染处理设施标准化建设”,全面推广“四池一机生态还田”(发酵池、沼气池、沼液池、高围池、固液分离机)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标准设施建设,关闭禁养区内养殖场28家,完成适养区治理99家,建设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2个。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正能量、爱心... 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